欢迎关注内蒙古文化产业网站!
文化科技融合:让技术拥有美
───
2018-09-13 10:57    来源:搜狐网 三思派
【字体: 】    打印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一个科技促进文化产生新样式、新产品、新服务和科技活动、成果不断丰富其人文内涵的互动过程。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产业文化化,以文化的凝聚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

文化科技融合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未来

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演化的总体趋势来看,在机器及其制成品上,体现出技术与文化的逐步融合,企业无论是售卖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必须考虑到文化内容和样式在产品和服务中的体现。从某一技术领域或产品的演化和升级换代来看,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产品中文化艺术的因素将越来越丰富和明显。

那些基业长青的长寿型企业,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迪士尼公司就是一家充满着创新历史印迹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企业。1928年的《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是首部“完全合成”音效卡通片,1937年使用多平面摄影机拍摄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63年建成的魔幻音乐屋展示出发声电动木偶(仿生机器人),1982年拍摄完成第一部数字音响电影《幻想曲》(Fantasia),1986年就开始放映4D电影《伊奥船长》,1998年完成第一部高清电影真人版的《101斑点狗》,2013年使用带射频识别功能的腕带:魔力带……实际上,早在60多年前,华特·迪士尼就建立了想象工程实验室(Imagineering Labs),来不断探索新技术应用于动画和影视制作之中。近年来,虚拟现实和增强显示技术也得到了迪士尼的关注,公司建立了约280立方米的虚拟现实暗室,配置了音视频设备和超快的计算机网络。[2] 迪士尼公司的业务也随之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今天,除了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授权商品之外,迪士尼在传媒网络特别是数字媒体方面也积极投入,成为迪士尼公司四大支柱产业部门之一。[3]

在今天大量生产和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产品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为客户和消费者带来充足的价值和舒适的体验,这需要通过品牌、营销等建立起与客户和消费者之间有效的文化沟通,设计、品牌、形象需要融入情感。这样,使得客户和消费者对公司及其产品具有很强的粘性并以拥有公司的产品为荣。

制造业创意化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特别是文化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切入的重要突破口。国际上许多著名品牌的产品开发,正在形成包括8个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文化设计➝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制造加工;其中,以市场调研和总体理念为主导的文化设计,前瞻地预测未来人类在细分市场方面的消费前景,研究新产品在全球化市场上进行跨地域和跨文化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将形成以文化创意为先导的可持续的产业开发模式 。[4]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双创发展” [5],将成为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关键所在。

技术进化的三阶段:工具的审美价值

技术的进化和产品的升级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其指向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芒福德曾将机器体系和机器文明划分为三个时代:“始生代”、“古生代”、“新生代”,并认为“虽然每个技术阶段都大体代表了人类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更重要的特征是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技术体系” 。[6]

这一分析框架,可以引申到任何一门技术领域内部,实际上,可以观察到,几乎每一种新兴技术的发展,都经历过“始生代”、“古生代”、“新生代”三大阶段。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持续深化的特征。

芒福德认为,在最初的阶段,“机器体系最能表达它自身的功能,第一门大炮、第一张弓弩、第一台蒸汽机都赤裸裸、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它们的功能”,“其他与人性相关的问题则被无情地推到了一边。” [7]当然,很快,人们会增加一些文化艺术的设计元素在其中,但是,这种装饰和铭文“是对伪艺术的致敬” 。[8]进入到第二阶段以后,“设计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的设计完全是为了提高机器效率;另一部分的设计则是为了美观。” [9]第三阶段,“头脑借助机器体系而直接思考,尊重对机器本身所提出的一切要求,而且人们不再满足于数量上近似这种粗放的形式,而是寻求一种更积极的审美享受。”[10]这样,“创造一台完善的机器就像创造一个美学上的完美作品一样;在开放的每个阶段都要实现这样的融合……” ,[11]最后,创造出来的完美形式不仅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这些形式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宁静和平和,带来内心冲动和外界环境的平衡,这正是艺术的一种标志。” [12]

从企业实施技术产业化、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角度而言,就必须在外观设计、性能提升、服务体验等方面中不断增加文化艺术涵养。具体而言,以创新链而展开,可以发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过程,不仅是科技知识和资本不断增加的过程,更是文化艺术不断融入的过程。在研究与试验发展阶段,重点是解决科学原理和工艺流程问题,工具理性占重要地位,其价值理性的体现仅仅是该项技术不能违反人性等基本要求(如,技术不能反人类等);在进入到中试、产品化阶段,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性,也需要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对用户的亲和力等;一旦定型并批量生产,在与同类产品竞争中,就需要不断改良产品,而改良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断增添文化艺术的因素,进而使得产品更具魅力。

文化科技融合的企业发展路径与模式

以文化与科技融合来促进创新发展,对企业意义重大,作用集中体现:一是开拓了其发展空间,二是增强了其发展后劲,三是优化了其结构形态,四是提升了其竞争能力 。[13]当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又不单纯地局限于文化产业,而是分布在更加广泛的行业领域。可以说,现在各行各业的企业要么必须面对,要么正在经历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综观目前较为典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企业,可以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发展归纳为如下主要的三种模式:一是文化提升高新产品新价值模式,二是科技支撑文化内容新发展模式,三是文化科技共同孕育新业态模式。具体见下表所示。

表2 三种主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文化资源获得创新表达。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得到了实现并造就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文化产业进而得到蓬勃发展;通过文化创意,则引领着科技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实现着快速发展,也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14]

1、文化创造高新产品新价值模式

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力,主动导入文化艺术来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其实质是所处行业技术创新进入一个相对完备阶段后,科技向人文的一种回归。也有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技术能力来探索新的“蓝海”,开始介入到文化产业领域,成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公司,其实质是基于核心技术能力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向文化领域的导入。

● 苹果公司:让科技产品拥有艺术品位

苹果公司的成功,是顺应了电子技术产品发展到“新生代”阶段、人们对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的诉求,以设计为导向,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并引领消费者的需求。

苹果的设计体现出以下特点:

(1) 简约优质的设计理念。简约不会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凌乱感觉,永远保持产品的整洁性。[15]苹果公司设计主管乔纳森•伊夫曾说过:“不要想在产品中塞进太多东西,专注于重要的事物上,只做人们真正关切的事物,否则产品会因为太过复杂而宣告死亡,保持简单是很困难的事情” 。[16]

(2) 质疑创新的设计策略。苹果的设计团队在创意过程中,如果遇到更好的创意设想,他们会立刻放弃原有的创意。

(3) 价值非凡的客户体验。苹果产品之所以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正在于它是一种有艺术表现力的产品,是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典范。[17]苹果公司将设计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不断尝试新材料、新工艺,并对加工制造提出极度苛刻的要求,打造出一款又一款简约、时尚、美观的人性化创新产品。除了良好的视觉感受,还不断开发出新奇的触觉体验。

(4) 紧密强大的生态系统。在便携音乐播放器领域,索尼一直居于领导地位,其发明的Walkman用了近20年时间(1979~1998年)才使得全球销量突破2.5亿台。而苹果公司的iPod(便携音乐播放器)从2001年到2009年的8年间,就累积销售了2.2亿部,在线音乐销售只用不到7年时间(2003~2010年)就突破了100亿首,从而一举成为新兴龙头。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关键就在于苹果将终端(iPod)、软件系统、在线商店进行了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消费者一旦进入,就会感受到一整套的平台支持,再也难以脱离了。[18]而iPhone则是又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iOS和APP等应用,使得苹果公司又一举夺得手机市场的龙头地位。

➤ 2、科技支撑文化内容新发展模式

本来就作为文化产业类的企业,通过率先运用新科技,使得传统文化业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文化内容和样式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 雅昌:以“艺术+电子”推动艺术的普及

雅昌始建于1993年,当初只是一个拥有30多人的小型传统印刷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而今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创意企业。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无非就是提高产出中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文化含量。万捷和他的团队正是这样做的,并且由此取得了的成功。” 美国印刷大奖班尼金奖,素有印刷界“奥斯卡”之誉,从2003年首获此奖以来,雅昌曾连续3年蝉联金奖总数冠军。余秋雨认为:“雅昌挣回了从宋代毕昇开始的(印刷)首创性尊严。”[19] 现今,雅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文化科技前沿企业。

以“传统印刷+信息技术+文化艺术”打造能做最优秀印刷品的文化产业。从艺术创作与授权,到作品议价与传播,再到衍生品开发与分销,雅昌已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艺术产业生态链,囊括了艺术家、拍卖机构、衍生品市场等多方主体,形成了高端印刷、授权衍生、数字出版、艺术网站四大支柱。

支撑整个产业的是被誉为“中国艺术品瑞士银行”、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图片资源数据库——“中国艺术品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内容涉及到艺术家及作品、书画印鉴、画谱及及书画著录、艺术品拍卖市场信息等,实质上就是一个有关艺术家、艺术品的知识库,堪称雅昌发展的战略基石。

先进技术的应用是雅昌“蓝海战略”实施的关键。雅昌作为首个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基地,注重自主技术的开发和标准化,形成了雅奕、雅映等专利技术,参与研制国家标准。[20]“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中的艺术品图片对设备和技术要求很高,雅昌不惜重金购置先进设备,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存储、输出,建立了自主的版板管理机制和版权交易服务平台。近年来,还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不断提升先进信息技术基础上,实现艺术内容服务、艺术品交易服务与信息技术服务的有机融合。[21]

➤ 3、文化科技共同孕育新业态模式

人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给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需求,而科技创新则刚好能够以新的技术手段来满足这种需求,文化与科技在新业态的肇始之际就完美融合。这类企业其诞生和发展就标志着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的出现。

● 水晶石:视觉艺术和数字创意的高度融合

水晶石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数字可视化公司,其主营业务包括广告、互联网、工程设计、科教文化、展览展示。综合建筑、动画、特效乃至硬件的知识技能,融合创意、技术和制作,并采取盯着顶级客户的市场策略,是水晶石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影视制作方面,《我的团长我的团》、《赤壁》、《大国崛起》、《大明宫》、《玄奘大师》等都有水晶石的出色制作。在大型活动方面,水晶石更是将文化、科技与商业模式相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明星项目和超级案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

水晶石的发展历程显示,先进技术作为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引擎,在数字视觉领域尤为突出。内容与创意对文化的影响而言,固然非常重要,但表现手法和传播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影响的覆盖度、渗透力和持久性。将新技术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中,不仅能够丰富甚至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和样式,而且也能够促进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影响、更长时段上进行传播、辐射,发挥更强的影响力。[22]

注释

[1] 本刊记者,“文化+ 科技:融出发展新机遇”[J],《杭州科技》

[2] Michal Lev-Ram,“技术驱动的童话:迪士尼的科技帝国”

[EB/OL],财富中文网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5-03/10/content_237775.htm,2015年3月10日

[3]张振鹏、马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2期

[4]花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现代服务经济”[J],《东岳论丛》2009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5] 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新华出版社,2009年

[6]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101

[7][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305

[8]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306

[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306

[10]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309

[11]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310

[12]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p315

[13]于平,“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科技自觉”[J],《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

[14]评论员,“文化深圳 科技表达”[N],《深圳特区报》2012年9月20日第A06版

[15]陈军营,“‘苹果’赢在设计的根源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1期

[16]孙鉴,“技术美学的人性化呈现——苹果产品设计解析”[J],《大众文艺》,2011年第14期

[17]马媛慧,“‘苹果’之美: 技术理性的革命”[J],《重庆教育学院院报》,2013年第1期

[18]项蔚,“从苹果公司的生态系统看产品设计发展新趋势”[J],《企业经济》,2013年第1期

[19]“雅昌:艺术印刷牵出的产业链”[N],《中国文化报》2013年1月26日第001版

[20] 黄玲玲,“雅昌:用“艺术”实现增值”[J],《印刷工业》2012年第09期

[21]“雅昌集团:大数据揭示艺术密码”[N],《中国计算机报》2013年4月15日第023版

[22]邓爱华,“水晶石:玩转数字创意的魔方”[J],《科技潮》,2011年12期

作者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主办:内蒙古文化产业促进会    监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邮编:010010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蒙ICP备18005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