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内蒙古文化产业网站!
春节文旅“成绩单”来了!4.15亿人次带来5139亿元收入
───
2019-02-15 10:11    来源:华夏文交所
【字体: 】    打印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目标。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



旅游过年和文化年俗成主流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2019年春节的传统民俗和民间文化吸引力凸显,“旅游过年”成为新民俗。其中,家庭游、敬老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成为节日期间主流的旅游休闲方式。  


超过4亿的中国人都去了哪儿?


       携程监测数据显示,春节长假期间我国游客从近1296个海内外城市出发,到达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1372个国内外城市。国家数量从去年的82个增加到了97个,增长18%。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2019年春节期间出境游客631.1万人次,同比增长12.48%,再创历史新高。飞猪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境外游的人次增长28%,全球各地海岛游增长超90%。


       主题游方面,出境“玩雪”今年新春继续走热。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除了赏雪、滑雪等传统冰雪游项目之外,搭配温泉、美食、极光等个性化体验的行程更受欢迎。国内旅游市场同样火热。南下避寒游和北上冰雪游依旧是春节国内长线游的主旋律。三亚、丽江、厦门等避寒游目的地和雪乡、亚布力等冰雪景区都人气十足。


超过4亿的中国人春节都在干什么?


       春节期间,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惠民活动,营造春节气氛。多彩各异的活动里,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牢牢占据着春节文旅活动的中枢。


       北京、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安徽举办彩灯大会、舞龙舞狮、抖空竹等民俗体验活动;广东的广府庙会、迎春花市、醒狮贺岁、客家山歌、采茶戏等非遗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目不暇接的小吃,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也将传统文化播撒到更多人心里。


       自古以来,广州便拥有“花城”的美誉,迎春花市更是广州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为了充分立体呈现迎春花市,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2019年广州市紧跟时代潮流,携手酷狗音乐,通过短视频、直播、音乐等媒体形态,为传统花市带来更多新玩法。2019年1月31日至2月8日,在广东省网信办、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下,酷狗直播平台上将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125名网络主播,以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为线上用户带来连续9天丰富多彩的春节内容,其中包括“歌声唱旺花城”“主播带你逛AI花市”等。在“主播带你逛AI花市”中,网络主播将带领线上观众逛一逛具有岭南特色的AI无人花店,欣赏19位世界花卉协会花艺大师为广州2019年花市设计的19款年花作品。“科技+花市”将令传统花市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


       春节期间,上海59家景点、51家美术馆、84家博物馆推出富有己亥春节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春节期间,上海中心大厦推出系列庆祝新年活动:大年初一“带福回家”,邀请书法家在119层现场手写“福”字,送给游客;在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游客还可以挑战“金茂云中漫步”,在“云端”向朋友送去祝福。


       农事体验是上海近郊游的一大亮点。春节期间,上海浦东书院人家推出手工制作农家传统桃花酥、滚铁圈、田园采摘、儿童DIY制作毽子等互动项目;在金山嘴渔村,渔家茶室将每日上演山阳民乐、歌舞等;在廊下郊野公园核心区的廊下生态园,市民可以参加形式多样的新春游园会。






“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春节新选择


       2019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广泛欢迎。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34.8%。




       春节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亥岁祯祥—2019新年迎春展”颇受关注。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书法家协会用这个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展览向广大观众传递新年的祝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写、张贴春联,是中国老百姓过春节时一种重要的民俗习惯,也是传统文化与书法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展览一个重要部分围绕“楹联纳祯祥”展开,邀请54位书法名家展览创作春联;此外,展览还精选多件国家博物馆馆藏,以迎春应景、寓意祥和为内容的古代绘画珍品,包括描绘明代元宵时节南京都城热闹非凡的《南都繁会图卷》、清代邹一桂的《百花图卷》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传统,尽显吉祥和谐之美。


       据央视2月9日报道,大年初一至初五,国家博物馆日均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国家博物馆方面介绍,随着客流的持续高位运行,国家博物馆采取了增设老幼观众快速通道、游客高峰值分段控流、补充观众服务和讲解人力配备等系列措施。



“村晚”丰富基层和乡村文化活动


       基层和乡村的春节休闲方式依旧还是K歌、打牌、搓麻将“老三样”?除了这些“常规”活动,全国很多乡村也办起了文艺晚会。今年春节期间,不少网友表示,在自己朋友圈里,刷到不少“村晚”现场。


       金龙飞舞、锣鼓喧天、丝竹声声、小曲悠扬。一场场朴实的“村晚”,将四散的游子们牵连起来,看不见的情感线编织成一张密密的网络,呈现出中国农村的新模样。在不少社会学专家看来,精彩纷呈的乡村文艺晚会,成了传递亲情、乡情、家国之情的文化纽带,在传统年味中展现乡村文化,也涵养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来看,全国各地县、乡、村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村民当上了“村晚”导演,左邻右舍成为舞台主角,逛庙会、猜灯谜、旅游文化巡游等迎新年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到农村去闹新春,草莓采摘、柑橘采摘成为亲子游的热门活动。


       2019年1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在丽水市青田县洞背村拉开帷幕。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将广东省佛冈县、福建省大田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河南省新郑市、安徽省黄山市等10个地区的乡村春晚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多地联动的乡村春晚在同一时间开演,2019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由此启动。


       借助“互联网+”,该活动以“1+10”直播、线上线下互动,将全国各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节目串联起来,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平台,将一台台浓郁乡土气息的春晚节目带给观众,营造出祥和喜乐的浓浓年味儿。


       此次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从2018年12月30日开始,将持续至2019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活动形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现场举办活动,线上设置专题,分看春晚、游春晚、赞春晚、进春晚等不同主题,增设互动答题、录制VCR等环节,为传统节日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只需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观众就可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时段举办的乡村春晚精彩节目,还可轻松答题赢取奖品,录制VCR参与活动送出祝福。


       此外,网络联动期间,全国各地纳入文化共享工程“百姓大舞台”品牌项目的2019年元旦春节惠民演出、2018年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上的优秀文化惠民演出,还将在网上陆续展映,以“1+10”直播、“百+N”展映的方式,掀起了2019年春节期间网络平台线上线下新春大联欢。




欢乐春节实现全球参与


       2019年春节期间,“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讲述美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日益丰富的春节文化生活彰显国民幸福,处处体现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泰国国家旅游局主办的泰国“欢乐春节”活动已连续举办15年,已成为该品牌活动中持续时间最久、品牌影响力显著的项目。2019年的泰国“欢乐春节”活动于1月24日启动,将持续至2月18日,来自中国10个省区市的13个文化团组在泰国曼谷、清迈、普吉等热门旅游城市,以及大城府、那空沙旺、呵叻等华人聚居区的文化机构、商场、学校等举办文艺演出、美食品鉴、旅游推介和展览等系列活动。


       2月2日、3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在使馆内举办“开门过大年”活动,中华美食品鉴、中泰双语猜灯谜、写春联等活动别开生面。其中,3场文艺演出主打中泰文化交流和中国西北特色。甘肃省歌舞剧院、山东省京剧院等中方机构与曼谷静园寺中学、拉瓦提女孩孤儿院、玫瑰园中学等泰方机构,联合献上舞蹈《月牙粼波》、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器乐合奏《茉莉花》、民乐演奏《雨丝》、京剧《八大锤》等精彩节目。泰国诗琳通公主、大理院院长奇普、立法议会第一副主席素拉猜等泰国各界代表参加相关活动、观看演出。诗琳通公主欣然题词“延续千年情,共创新辉煌”。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组织下,来自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福建省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内蒙古杭锦旗乌兰牧骑、陕西演艺集团杂技艺术团、山东省郓城宋江武术学校等的文艺工作者组成中国艺术团,带来了傣族舞蹈《人们向往的地方》、景颇族舞蹈《刀》、东北民间舞《绢花迎春》、京剧《夜奔》、木偶哑剧《虎趣》、杂技《转毯》等精彩节目。




内蒙古文化产业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内蒙古文化产业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主办:内蒙古文化产业促进会    监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邮编:010010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蒙ICP备18005618号